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小升初语文专项提高:第一讲

句子大全 2022-11-30 03:10:01
相关推荐

基础运用:对联

重点难点: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能够给上联对出下联。

【对联的要求】

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典型例题】

1.对联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 )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 )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 )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 )

2.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 、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

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3.节令联是指有特定应时性或纪念性的对联,内容多为咏物、抒情、议论或祝愿。如:清明节联“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重阳节联“糕含登高意,菊呈晚节情”等。

下列与其它三副所纪念传统节日不同的一副节令联是:( )

A.千古诤臣罹祸 尔今屈子开颜 B.喜得天开清旷域 宛然人在广寒宫C.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D.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4.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__先__,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5. 《水浒传》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

A.青面兽北京斗武 B.景阳冈武松打虎

C.急先锋东郭争功 D.汴京城杨志卖刀

6.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下深受毒害的读书人。下面是书写孔乙己和范进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 ,_______ ,偷摸成性,身残体废走向死亡路

疯癫举人,懦弱迂腐,虚伪狡诈,如愿以偿叩开 。

A. 童生落魄 自视清高 功名门

B. 落魄童生 好大喜功 田舍门

C. 落魄童生 自视清高 功名门

D. 童生落魄 好大喜功 田舍门

主题阅读:民风民俗

【基础巩固】

1.写出下面习俗的寓意。(3分)

(1)过年吃鱼寓意:

(2)门上贴倒“福”寓意:

(3)中秋节赏月寓意:

2.古诗名句填空。(10分)

(1)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

(2)日暮汉宫传蜡烛, 。

(3)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

(4) ,冷露无声湿桂花。

(5)百川东到海, ?

内阅读

(1)选文主要通过观灯、放花炮、吃元宵这三个习俗来写 节的高潮,这三个习俗中,详写了 这个习俗。

(2)选文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

(3)选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色”的句子是:

(4)选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感情?

【课外阅读】

端午日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体会文中画线的三个“莫不”一词的作用。

3.下列句中画线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去。(撑)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阅读:把握语句 学会赏析

【解题思路】

赏析句子的角度: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特别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摇曳多姿。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为后文做铺垫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描写角度切入。判断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体会这些描写所表达的内容情感。

6.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排比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比如: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或加强语气或吸引读者注意和思考;感叹句能抒发强烈情感。解题要点:句式及其特点+内容情感。)

具体方法

1.考点突破法。弄清题目考点,从修辞、描写、词性、结构、写法、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筛选考点。

2.人物突破法。针对写人的记叙文,词句的分析最终落在揭示人物怎样的心理、性格特点或情感态度上。

3.事物突破法。针对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或事物的描写部分,词句的赏析最终落在表现事物什么样的特点上。

4.主旨解读法。文中所有的词句最终都与揭示主题有关,所以别忘记紧扣主题解读。

【答题原则】

针对分析词句意义的题型:本义+语境义+主旨

针对分析表达效果的题型:写作技巧+语境义+主旨

经典试题

一棵丝瓜爬上楼

①搬到小区一年多了,我还不知道同一栋楼里住户的名字。这很正常,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和其他基本情况。但是我的母亲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呢?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上几年级,谁家的姑娘和哪村的小子订了婚,谁家的老太太该过寿了……她都一清二楚。同样,村里别的人也知道她几个孙子,上次回来给她带的什么……可是在这儿,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母亲说:“城里人那么多,怎么住在这里感觉空空的呢?”

②我们住在一楼,窗台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闲不住的母亲在地里种了丝瓜。这怎么行?丝瓜要爬架的,爬上二楼遮了人家窗户怎么办?但是母亲还是不解:“丝瓜蔓子爬上去不好吗?咱村谁家的丝瓜、南瓜爬过墙头,谁也不说什么,有菜大家吃嘛!”唉,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个道理呢?不是人人都喜欢别人家的植物爬到自己家的。况且二楼的住户我也不认

识,人家会生气吗?

③丝瓜不管我的忐忑,见风就长。很快,就爬上了我的窗台。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还懂事地开出一朵朵金黄的花,摇曳给我灿烂的喜悦,尤其是有雨的下午,坐在窗前,想起很多事,随着丝瓜的藤蔓,铺衍成一片梦境。

④但是不管梦能走多远,人总是活在红尘俗世的。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只要丝瓜爬到窗户顶部,我就爬上去把它掐掉,迫使它只在我家的墙壁范围内生长。每次掐顶的时候,我都感到自己的残忍,高处的阳光那么强烈明亮,是每一棵植物的梦想啊。如果丝瓜有知,它会怪我还是会悲叹自己的命运呢?

⑤有几天工作很忙,我加班到深夜才回家。那几株丝瓜湮没在一件又一件的杂事中,被我忽略了。

⑥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现在再去掐藤蔓,是不是晚了?木已成舟,秧

已成片,人家会不会杀下楼来,指责我家的丝瓜“侵占领空”?我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次友好的拜访吧,请他们宽恕主人的管教不严。

⑦但我还没去,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了:“我是你们楼上的,请问方便说话吗?”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对不起,那些丝瓜……我马上就剪了……”客人却笑嘻嘻地拿出几根脆嫩的小东西:“这是你们种的丝瓜,结了七八根呢,我们炒了几根,这是给你们留的。”见对方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我才放下心来。还没说话,母亲已经热情地唠叨了:“丝瓜熬汤也很好喝,以前我们农村媳妇坐月子,从河里抓几条鲫鱼,摘几根小丝瓜,喝了奶水足得很呢!”

⑧“是呀,丝瓜可是个好东西。嫩了能吃,老了能刷锅,我家闺女这几天还对着丝瓜画画!”眼见母亲与对方的会谈亲切友好,我才放下心来。

⑨从此我们与二楼的关系开始密切,不但见面打招呼,有时候还会约着去散步。这样的转变我始料未及,丝瓜却俨然以外交功臣自居,生长得越发骄傲起来。不仅二楼,又开始往三楼攀爬,我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但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让我们也沾染一点光哈。”

⑩现在,丝瓜已经爬到了四楼。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但见面热乎乎地说话,三楼的大姐姐给二楼的小弟弟辅导作业,四楼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相约去买菜。前几天,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二楼张阿姨的外甥女来摘了一朵丝瓜花,被四楼的小刘看见,托我做媒呢!”

1.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作者心理变化情况,完成下面的内容。

2.联系文章内容,赏析词句。

(1)赏析第⑥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3分)

3.一栋楼的邻里关系,因为“一棵丝瓜爬上楼”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请你联系首尾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奇妙的变化”之前和之后的邻里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2)从首尾两段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父亲的背影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 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 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 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