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王勃最出名的一首送别诗 中间两句“抄袭”曹植(如今却成金句)

句子大全 2014-07-17 18:43:42
相关推荐

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一、初唐四杰

大唐“诗圣”杜甫曾写过一首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诗中,“王杨卢骆”就是大家熟悉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四人之中,王勃年少,但骤得大名,其他人也不服气,杨炯就曾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排名在卢照邻之前,很惭愧啊,但居于王勃之后,又很没面子。

杨炯是有底气这样说话的,毕竟他曾写出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的诗句。

而卢照邻曾写过的名句是: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就不用说了,毕竟6岁时就能写出“咏鹅”。

这四个人,就像是四颗流星,划过初唐诗坛的天空,但四人最终结局都不是很好:

王勃28岁时渡江落水,最后惊吓而死,在这之前,他刚写完《滕王阁序》;

杨炯天生硬骨头,刚正不阿,这样的人 ,自然会受尽苦头;

卢照邻天生多病,遭遇过牢狱之灾后 ,最后自己投河而死;

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之后,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不过他在檄文之中写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让武则天读到都觉得惊艳,也算比较过瘾了。

或许有时候,磨难就是才华的附带品,当你才华出众之时,总要为此承担一些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滕王阁序》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最让人熟悉的,是他的《滕王阁序》。

那是28岁的王勃,前去交趾探望自己在那里做官的父亲,途中经过南昌,恰好滕王阁重修完成,文人齐聚,大家饮酒作乐。

都督阎公就请在座的才俊写文记录,与会的众人都知道阎都督早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文章,只等着在众人面前露脸,所以大家都笑着推辞。

结果笔就递到了王勃眼前,这孩子真没惯着谁,接过笔就准备开写。

众人一看,这青年真没眼力劲。

阎都督一怒之下进到屋里,只听着仆人进来回报:写了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都督一听,老生常谈罢了,还能写出啥来?

结果后面仆人进来回报: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一听,从座上跳起来:这可真是天才。

于是,王勃就在途中留下了这一篇震古烁今、华彩非常的文章。

随后,王勃顺流而下,结果遭遇落水,惊吓而死。

天才总是短命,因为这庸俗的世界留不住他们。

三、送别诗

除了《滕王阁序》,王勃留下的诗作不多,但有一首,却一直被传诵至今: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一旦分别,或许一生都不会再见,因此很多送别人总是离愁别绪,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但王勃的这首五言律诗,却充满豪逸之气:离别就离别,怕什么分别?

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直成了朋友圈中临别送行的金句,短短的10个字,却给人一种力量,虽然马上就要天各一方,但只要我们彼此肝胆相照,心中时时能想起在另一个地方有一个知己懂得自己,拿着千山万水,又算什么!

有人说,王勃的这首诗是“抄袭”了三国时曹植的诗。

那个走七步路就能写出一首“煮豆燃豆萁”的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确实写过: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这句诗和王勃的诗的确有相同之处,但曹植的诗 ,终归还是落入临别哀叹的老路子。

王勃到底是年轻无敌,诗句中都是洋洋洒洒的豪迈奔放,其实生而为人,谁又没有悲苦呢?

可即使就算生活艰辛,像王勃这样的少年,转过身,依旧是一脸笑意。

这才是青春的魅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