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寻味人文渝中①丨活过来的老街巷弄(可与往事对话)

句子大全 2016-10-23 09:56:53
相关推荐

编者按:渝中是重庆“母城”。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当公共文化服务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如何普惠大众生活?或文物活化利用,或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或文化创意“嵌入”社区……渝中区坚持“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为市民生活注入源源不断地文化之水,幸福之泉。

在渝中,寻常之中,见生活之美。今(28)日,华龙网推出【寻味人文渝中】系列报道,一起看美学体验,如何和城市文化如何无缝链接;在街头巷弄,品人文之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8日9时讯(首席记者 陈美西 记者 舒婷)城市是有记忆的,但记忆必须有载体作依凭。老渝中人曾亮大半生的记忆多和中山四路有关——这条800米长的百年老路,串起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桂园、周公馆等众多青砖阁楼历史遗迹,从街头走到巷尾,就像在翻阅一本重庆近代史。

如今,这厚重的“历史书”多了一些鲜活的文创脚注。在曾家岩书院,曾亮常走在游客中,于新光景中回味老故事。“你看这块石头,我们小时候就是坐在这个台子上长大的哟!”他兴奋的语气声调高昂,仿佛时间又倒回孩童时代。

曾家岩书院。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熟悉又陌生

曾家岩19号

曾家岩书院,这座民营公益性图书馆,与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一墙之隔。人们来到这里,或看书品茶,或观展拾遗,或吹风望江,发呆一下午。

开业两年,这里从不缺人气,70余场次文化讲堂活动,8次主题影像展,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60余万人次,丰富的文化活动足以为证。

但热闹氛围并不是赓续不辍的。

这里虽然清末就是一座书院,但抗战期间,民国政府征购其成为国民政府警察局。1949年后,这里成为曾家岩派出所,又演变为大杂院和茶馆。那时候,曾家岩19号的过往,连周围的大多数居民都已经不清楚。

曾家岩书院作为渝中区图书馆分馆,藏书丰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城市更新需要留住记忆,如何让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相结合,一座书院的轮廓又逐渐清晰起来……

2015年开始,常往中山四路经过的人们不禁发现,这栋青灰色小楼内的已经腾空,斑驳的大门被圈围起来。事实上,在渝中区文化旅游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墙内正上演一场精细的疗愈,经过3年漫长的修旧如旧,曾家岩19号从筋骨到发肤以一种重生的面目回归公众视野。

拒绝餐饮民宿

还城市一座书院

回归的曾家岩书院由靶点影视传媒公司负责运营,在功能设计上,主要分为文史图书馆,文化大讲堂,靶点影像艺术空间三个板块。

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均在这里设立分馆,与其他分馆不同的是,曾家岩书院的10000余册藏书均以重庆开埠及抗战文化、红色经典等,历史文化为主题。市民可凭身份证在此办理全市图书馆通用借书证、免费借还图书。

常态化举办展览,丰富群众生活。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这里还常态化举办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展览、诗歌、书法、绘画分享会,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企业家王石,口琴师杨建,音乐家吴天,剪纸传承人吴蓓、黄涛,酿酒师刘懿……这些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大咖学者,都走进过曾家岩书院,以一位分享者、讲述人、老朋友的身份,把自己的故事和山城的眷念娓娓道来。

“当时书院修缮,我就常坐在江边想,什么样的形态是最好的?我想现在,人们走进这里,就触摸到重庆的历史文化,已经达到了我们最初的预期。”三年来,书院运营负责人吕真拒绝了许多餐饮、民宿的入驻合作,以这样的方式为城市留一方纯粹的记忆空间。

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曾家岩书院为学生也提供学习的场所。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把记忆装进故事里

与故事对话让城市常新

渝中区有着丰富的文物遗迹和风貌建筑,曾家岩书院的新面貌,演绎了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的典型,让文化学者、往来游人对此津津乐道。

但它的老故事,则专属于另一部分人。

70岁的曾亮曾在曾家岩19号生活过五年,几十年后搬出大杂院后,又在一旁不到200米的小区定居。

书院重新开放后,这里就成了他的路过必歇一步的“后花园”。一楼可以看书寻典,二楼露台,有中西合璧的石拱门,木窗青瓦构筑成天然画框,可以远眺嘉陵江岸风光。

“你看这段梯子,我们小时就是坐在这个台子上长大的哟!”他最喜欢的,还是石梯背后成列展览的艺术空间。此前书院筹展,本地居民、工人、文化学者纷纷响应,“借”出自己1956年的小学毕业证书,1978年的闹钟,1980年的相机……三四百件展品一“借”就是一年多,人们不催不问,有空就来看看。

人和书院常态化开展特色公益活动。大溪沟街道供图 华龙网发

老重庆的文化故事应该由谁来讲诉?走出曾家岩书院,在大溪沟,老旧社区的居民楼里,有了耕读文化院落和人和书院;在七星岗,古老的通远门城墙上,评书艺术家风雨无阻开起“城墙故事会”……

“人和书院所在的张家花园192号,位于重庆第一家孤儿院旧址地界上,这里是重庆现代基础教育的发源地。”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传富说,对闲置房屋建书院,倡导勤学向善,涵养文明新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时孤儿院院长刘子如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扬。

把城市记忆装进故事里,走进渝中区的老街巷弄,与故事对话,无一不在上演城市的有机更新。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

本文来源:光明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