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古诗十九首)

句子大全 2018-01-05 03:31:12
相关推荐

大家好,秀红今天跟大家来讲讲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时代与其思想内容吧。

东汉时期无名氏文人的五言诗,魏晋以后被称为“古诗”。这些“古诗”为数不少,其中有十九首被收入萧统编的《文选》。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时代,历来有许多推测。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诗>一篇,则傅毅之辞。”钟嵘《诗品》也说:“《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旧疑是建安中曹(植)、王(集)所制。”刘、钟在谈到“古诗”作者时,用了“或称”、“旧疑”等字眼,可见,早在齐梁时代,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就已有了不同的传闻。

从诗歌发展的趋势和作品描写的内容等方面来看,以上两种推测皆不可靠。我们知道,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时期,五言体式仅仅在民间歌谣中出现,还没有文人的创作。与刘勰差不多同时期的萧统,在编《文选》时没有把‘古诗”标出主名来,这实际上是不承认它为枚乘所作。不但西汉的枚乘不可能作“古诗”,即使是东汉初年才名与班固相伯仲的傅毅,也不可能写出象“冉冉孤生竹”这样的成熟之作。如果说“古诗”产生于曹植、工桨时代,我们认为也有很多疑问。因为“古诗”里写到洛阳的几首诗,都不曾反唤洛阳的残破,此时的洛阳还是“长衡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阔百余尺”(《青青陵上柏》),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而汉末建安中洛阳已被董卓焚毁,曹植《送应氏分诗就描写过它的荒凉残破之景。何况洛阳未遭破坏之前,王集尚幼,曹植还未出世,由此可见,“古诗”产生的时代,大概在东汉桓帝二灵帝之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时代,沈德潜在《说诗碎语》中认为“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也说:古诗“体格韵味,大略相同,确是一时代诗风之表现。”这些意见是很中肯的,现在大多数学者都采纳他们的观点。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部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来看,《古诗十九首》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大约作于桓、灵之世的推酣,是比较合理的。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大体说来,它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写出了他们因生逢乱世而产生的各种苦闷和忧愤。若按内容划分,它可以分为四类:

一,功名富贵的追求。如“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热衷仕宦,极汲于名利,是《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游子思妇的哀怨。东汉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常常要背井离乡外出游宦或游学,从而造成夫妇的分离和家庭的隔绝,于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辞在当时便不断出现。描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是《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如《行行重行行》、《客从远方来》、《青青河畔草》、《明月何皎皎》、,《冉冉孤生竹》等八一,都是写闺妇怨别、游子怀乡的。尽管这些作品没有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由于它们写男女情思十分真挚感人,思想格调也较为健康,故千百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

三,宦途失意的悲叹。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渴州郡,目的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但是,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相专政,朝廷所用官吏多为他们的子弟、姻戚和徒党,一般士人仕进无门。因此,在中下层士人之中就产生了许多感伤仕途失意之作。如《今日良宴会》、《明月皎夜光》和《青青陵上柏》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黑暗。

四,人生无常的感慨。中下层知识分子游宦四方,本是想“策高足”,“据路津”,但在这一切都化为泡影以后,他们便在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时,又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抓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在悲观失望之余,他们就产生了纵情享乐的思想:“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这些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是消极、颓废的。

总的说来,《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价值并不太高。但由于它曲折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社会现实的某种面影,因此,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