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补习班真的能抢跑吗(孩子的成绩已沦为家长们见面的“问候语”)

句子大全 2020-02-06 17:19:20
相关推荐

孩子的一天的日常:

早上起床,记单词,背课文。

上学、放学、去上培优或者兴趣特长课程。

回家以后写作业、写培优作业、第二天预习、练习英语听力……

一项项完成以后才可以睡觉。

周末更是变成了单休——半天。

旁人听起来,说这孩子可真累啊!

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对儿子安德烈说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为人父母,应时刻谨记,我们让孩子努力的全部意义都是为了让孩子体验生命的快乐。

一旦努力本身变成了痛苦的煎熬,那便失去了努力的价值之所在。

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这类的广告语:“想提分,上XX。名师辅导,提分快,效率高”!

在教育培训机构这些让人心动的广告词的忽悠下,众多家长不淡定了。中国教育学会的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有中小学生1.9亿,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65亿人次,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随着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大量涌现,鱼龙混杂、恶性竞争的局面也随之而来。

报了课外班,真能提升学习成绩吗?在班级成绩“优秀”与“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外班上大多数都听不懂,有些学生甚至不能描述课外班的学习内容。“对于学习成绩不属于优秀之列的学生而言,首要的是进一步把学校的教学内容学好,而不是去学习普遍比学校教的内容更难的课外班内容。”课外班上的内容大多难于或超前于学校教学内容,有不少学生听不懂,因而对提高学校学业成绩作用很小。课外班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体育锻炼、和同龄人玩耍与交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时间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受到严重影响。

抢跑无益实则有害

当今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教育越做越早。很大程度上源于“看到周围人都在给孩子报课外班,担心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过早地进行教育,非但无益,实有害之。

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感触颇深。一对富豪夫妻,为了让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进入好学校、接受名校教育,他们铤而走险,假扮穷人骗取入学名额。

电影内容围绕一家人为了女儿从上流阶层搬到贫民区后的生活而展开,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也一一上演。

但电影的本质是多角度展示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以及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思考:人生到底有没有起跑线?父母如何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真的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点。

在他们看来,如果你没能进入一所好的小学,你就很难进入好的初中,如果没能进入好的初中,就很难考入好的高中,不进好的高中,就很难考到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怎么获得成功的人生呢?

仿佛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一旦哪一个环节脱节,可能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所以他们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以“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把孩子的一生变成了一场荒唐的竞赛。

2018年中国新闻网调查发现:中国大多数家庭的一半收入都用来给孩子补课。

家长们的心路历程:“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怕孩子混得比我们差”。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父母们内心的一种教育焦虑。

高压带来的结果

曾震惊国内的女律师梁素素自杀事件吗?

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的梁素素,刚出生时,就被妈妈拿来跟别的孩子比谁先会走路、谁先会说话。

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刚上小学,妈妈又逼着素素吃各种脑保健品。

只是,成绩没有上去,素素却早熟起来,小学四年级就有了初潮。后来,还是在医生的强烈建议下,妈妈才停止了对素素的“健脑工程”。

素素的初中高中生涯,也从未有过完整的周末。所有的假期时间几乎都在疯狂补课。

在如此高压环境中长大的素素,最终因难以忍受父母的逼迫和控制,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

别以为只有梁素素自杀让人唏嘘,过之不及的事件还很多。

盲目压榨孩子的童年,填鸭式的早期知识灌输,很多父母逼着孩子在“起跑线”上奔跑时,内心却连起跑线是什么都不明白。

韩剧《天空之城》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教育孩子的良心剧,演绎得非常透彻,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当今教育的积弊。

剧中讲述几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用尽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

在这一过程中,亲情的淡薄、对分数的崇拜,社会畸形的教育心理被直观地撕裂在观众眼前。

整部剧真实得可怕,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不由让人扪心自问,成绩在孩子的生命面前所值几何?

大家都不陌生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简直可怕,无形中将孩子逼往绝望的深渊。在《天空之城》中,儿子最终完成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任务,但也因受够了父母以教育为名的折磨,要和父母断绝关系,同时父母也为儿子不理解他们的苦心而伤心欲绝。

2018年,网上曝出《北大留美研究生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一时间在网上引发热议:

高考理科状元

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

却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6年

写万字书信控诉其“罪行”

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过度关爱”

……

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而最近,王猛却写下一封万字书信,里面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种种经历。记录他从小学到大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

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

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王猛的父母,在信里被描述的细节有:

(1)从小家长把他当女生养,抗议却无效。(2)学校举办活动要求穿短裤,家长却逼迫他穿长裤。(3)说好的毕业旅行,却始终是“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讲会”。(4)严格管控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让大姨私下联系孩子的同学打探其消息。(5)因为家长利益共同体,留在凌霸肆虐的学校,倾诉换来侮辱和暴打:“最卑贱的狗才需要什么公平”。

因为在中国,有太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为人父母。我们犯了全中国父母,都最喜欢犯的错。”

可见,父母即便格局再高、资源再好,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应该多尝试“佛系”心态。千万别自以为是地给孩子定制所谓的“完美人生”。

毕竟你眼中的成功,未必是孩子内心认可和喜欢的成功。

克里斯托弗·莫利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本文转自麻辣婶,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司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