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句子大全 2017-05-14 08:55:08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讲析: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

③随从作战;

④交纳贡赋;

⑤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已经不全相同。

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被称为“诸侯王”、“君王”或“国君”,也使用“国王”的称谓;

汉语对中世纪的欧洲,被教廷所封之地称为“王国”,君主被称为“国王”。 分封制的命名张岂之认为:“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 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但不等同于“封建”。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

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众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众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从图中可以看到齐、魏、秦、陈,卫等,可判断出此图为周朝的分封制图,可以确定这个时期是周朝.

A项选自《诗经》,故A项正确.

B项涉及两个人:西汉的司马相如和东晋的陶渊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C项涉及汉代的李广将军,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项涉及的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A.

本题以周朝的分封制图为切入点,考查《诗经》的内容.

《诗经》也叫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就是各地区的曲调,共160篇.雅即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西周时的作品,小雅74篇,大部分是西周作品,少部分是东周时作品.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比较舒缓,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2、农事诗.3、燕飨诗.4、怨刺诗.5、战争徭役诗.6、婚姻爱情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