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美院院长发明“英文书法” 国人看不懂(老外不认识)

句子大全 2023-11-08 03:56:01
相关推荐

几年橐笔走神京,剩有扁舟载月明。掉首已万里,怀人独是坐三更。——《直沽舟次寄怀都下诸友人》清·黄景仁

艺术永远是一个孤独的旅程,自己独坐三更灵魂或已神游万里,这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同时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因此,门外汉才说艺术是没有人懂得的东西,这也正体现出了艺术的孤独性。很多人永远自我沉醉在以个人为中心的艺术中,他们富有激情与创作力,但可惜与俗世的世界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玻璃,没有人看见他们到底在呐喊着什么,宣泄着什么?

很多时候艺术可能就是直觉上的一种横冲直撞,他的艰难晦涩与个体性,导致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觉得是一种浪费。就如同徐冰和他的天书,知青出身的他又何以成为艺术家,并创造出世上无人能懂的英文字帖呢?

这也许就是他心中的道,是一种艺术。所谓语言既存在在他身上有了最深的体现,这是一种现代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由徐冰所引领的文字变革。

一、从小对于文字就有着一种热爱,对于现代艺术兴趣浓厚

少年时期的徐冰对于文字和艺术都有一种特别的偏执,徐冰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母亲在文学方面都很有造诣。

所以说,少年的徐冰就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随着年纪的发展,父亲发现他在文学方面特别有天赋,特别对于汉字方面。

初识汉字知识,他就被汉字这种美丽且富有结构的符号给打动了,而他自己也曾经讲过对于美与汉字的认识,是起源于北大后湖和从小练习的大字。

可惜好景不长,这样的徐冰并没有在后来继续接受文化教育,迎来了非常黑暗的时期,文革时期。

作为一名文青,他投入到了改造的浪潮,在文革期间他做过很多的事情,用自己的切实能力证明了自己也是一个有用的人。

他做过政工组也做过美工,同时做过印刷厂里的工人,可是他做的每件事都是与汉字有关,因为他从小就对汉字心生神往。

当然,在徐冰的身上对汉字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爱好,便是他不仅喜欢拆解汉字,研究汉字的寓意,他更喜欢研究汉字的包装与结构。

所以说,这么长的时间,徐冰个人对于整体中国字的构造也有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理解。

1974年到1977年这三年时间,当他在山里参加插队务农的时候,也曾经利用自己闲余时间,帮助当地人印刷了500本的《烂漫山花》。

这是徐冰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开端。文革结束之后徐冰又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他重新学习并且在当年考上了中国美院。

中国美院几年的学习时间里,让他充分了解到了汉字之美,毕业之后他也申请留在学校任教。

在校期间,除了完成必要的课业任务之外,他利用闲余时间完成了100多幅木刻版画,并将其命名为碎玉集。

这些版画记录了他曾经在农村当知青时期浪漫的时光,在中国美院任职期间,他所创作出的作品不胜其数。

在这期间,已经可见他对于现代艺术的兴趣,当年的美术界正好兴起了八五新潮,而他也在及时出创作出了《大轮子》,《五个复数系列》等很多知名的作品。

二、四年创造出4000字天书,连老外都看不懂的英文毛笔字帖

在八五运动期间,徐冰对于艺术汉字与美又有了更新的认识。1987年的他已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学位,当其他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时间拆解艺术,创造艺术的时候。

早已藏在徐冰骨子里的,对于汉字的热爱就再次展现了出来,每天他活动的地点就是学校为他提供的一个狭小的工作室。

而他在这里却干了一天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印刷出了一本完完整整的天书,4年的时间,他每天活动的空间都有限,春去冬来,他日复一日的晚睡,重复着最死板,但却最具有创造力的工作。

他用最传统的活字印刷法印刻了4000多个伪文字,而这些文字又无一不是来自于徐冰本身跳脱的创作。

汉字与天书带来的庄重感只是他表面的外壳而已,这是徐兵创作的激情,也是他印象中对于汉字对于文字的最好演绎。

90年代初的他已经完成了个人天书的创作,这4年的时间,他将自己的天书按照宋代的版式制作,同时又以古代经卷包装。

这些放大的书页确实是美轮美奂,这个时候他也成功的移民到了美国纽约,在一个陌生的大环境下,徐冰再次有了对于语言与汉字的重新认知。

他不知道在这种西方背景下,自己的天书该何去何从,身上带着浓重古典基因的他,在这方面非常的敏感,同时又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钝感。

1993年在天书的基础上,他开始构思了《新英文书法》,让前后的工作产生了一种默默有的联系。

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天书被更多人看见,这是一种没有人能够看懂的英文书法,是一种文字的再次创作。

或许天书存在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让人能够看懂它,全部用古人毛笔手写成为的历史没有市场,但是却是艺术,却是对于传统的一种四分五裂。

三、对艺术的理解抽丝剥茧,这是一条注定孤独的旅途

有人说,徐冰的艺术创作过于单一,也有人说,徐冰的艺术创作繁杂,但实际上,这本天书是一种非常具有个体性理解的东西。

它作为一本字帖但是却没有人看得懂,中国人看不懂里面的英语和构成,外国人看不懂它的构成,更不会去用毛笔书写。

所以说,它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这种英语书法也是他独创的,所以说它的艺术价值显而易见。

而这件事情也在网络和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评论,首先在此作品的传统性上,很多人都对其争论不休。

对于徐冰而言,他所做的事情并非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激活,实际上则是一种彻底的对于传统的粉碎。

传统不可毁灭,只有在粉碎后重新拼接重新连贯,没有固定的传统,而只有自觉的创新。其次很多人也都看不懂这本作品的艺术性,实际上,天书的艺术价值还是非常具有个体化的。

艺术所揭示的概念有时候就是孤独的,无论是在视觉上的美感还是在于艰难晦涩的创作,这种声东击西,东拼西凑的美感既是艺术本身。

总结

徐冰的路固然是具有争议的,同时也是很多人都理解不了的。艺术的东西就是这样,你不能说因为无法理解一种艺术,而否认这种艺术的存在。

艺术的存在都是在用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着属于自我的美感。而这里面的美感,并不是说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便是美。

在欧美也依然存在大量的宣扬血腥暴力以及负面情绪之美感,或者用一种更广阔的角度来说,美感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正面与负面都是如此。

只有表达出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了与众不同的事物,这样才让艺术完成了一种意义。

艺术与现实本来就存在着抽离性,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意识不到艺术更加广阔的美感,这是一种缺憾,同时也种不恰当的行为。

这样的差异才能够更加冲击人本身的思维,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线看这本天书的话,我们似乎就更加能够探讨出其中的艺术价值了。

懂或者不懂都不是艺术存在的意义,关于天书的解释实在是太多了。徐冰说过语言既存在,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到艺术,才能够将观念转化成美。

这样的文字注定不能够靠理解,而是要靠直觉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住其中丰厚的文字底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