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齐鲁乡村话振兴|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临沂乡村振兴踏石有印)

句子大全 2023-08-14 06:08:01
相关推荐

众所周知,乡村需要情怀,但是单凭情怀不可持续,必须要转化为商业模式。

所谓振兴乡村,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把乡村的价值整体呈现出来,其出发点无外乎为乡村服务,为村民服务,将“农耕文明为体,工业文明为用”的理想乡村图景描绘地生动些,再生动些。“我们目前努力的方向,就是坚持以功能区规划理念打破行政界限,重塑农村区域经济地理,布局农文旅商功能区,构建乡村产业生态圈。让‘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等新产业着力带动盘活农村‘三块地’,实现‘资源变资本、产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山东临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边峰说。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着重培育产业链条,探索出优势互补、串点为线、连线成面的农文旅商融合振兴新路子。在诸多要素结构性优化的带动下,沂蒙山依然屹立不动,而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化却日夜行走在中国大地上。

一张煎饼带火一个椿树沟

秋之暮,椿树沟染上了深深浅浅的凉意。小小的村落沿望海楼水峪依地势而建,远近的房屋掩映在错落的板栗树里,加上几树经了霜的柿子,勾勒出一幅活色生香的美丽乡村图景。

往灶火里填一把干透了的松针,鏊子上的煎饼有了酥脆的质地和“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的形态,连香气都是馥郁的样子。借了《舌尖上的中国》,煎饼这种当地人最平常的主食名声大噪,受到远近游客的高度关注,椿树沟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村庄,说一张煎饼带火一个椿树沟,并不夸张。

早在2017年蒙阴县委、县政府选择椿树沟作为突破垛庄全域旅游的龙头,确立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主题定位和综合性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建设了一红一绿两大景观通道、竹溪花谷、椿树沟煎饼馆、“椿树人家”农家乐等设施、节点和业态,拓宽、硬化了7公里的景区道路,新修了1.5公里的“石谷花溪”步游道,新建了大型景墙“椿树沟”广场、椿树沟度假酒店、煎饼文化馆、煎饼广场、游客中心、停车场以及金玉满堂、黄姑掬水等设施、景点30余处,对沿途22户“椿树人家”农家乐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可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100人住宿。

“这并非我们对椿树沟的全部预期。” 山东崮乡旅游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吉德认为,尽管椿树沟获得了一部分重点打造,距离一个真正的旅游度假区还有提升的空间。“山东崮乡旅游集团积极向政府申请接手椿树沟,将其打造成乡村旅游的龙头产品,不仅能吸引游客,还能留得住游客,让客人流连忘返。”

椿树沟走上了嬗变的路子:着力打造“一核四带七区”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共计改厕929户,道路硬化7.4万平。街巷绿化、河道治理、水体绿化、太阳能路灯安装、村庄文化提升等基本完成。核心区一期道路交通、产业提升等项目全部完成,同步完善了文化、医疗、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

如今的椿树沟田园综合体已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数量高达50多万人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椿树沟共带动了5个行政村253户、498人实现了脱贫致富;按照五星级农家乐标准,发展特色农家乐38家,农家乐年均收入从5万元提升至30多万元,村集体实现年收入50万元。

“在景区门口做一个葫芦仙境的小景点,园区里设置各种娱乐场所,搭建一个全长1600米、上下落差160米的‘齐鲁第一漂’玻璃漂流滑道;建一个儿童剧演出剧场,设置三四个剧目。我们在细节上用心雕琢,让椿树沟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度假区。”王吉德说,“目前集团已经有红色景区孟良崮,绿色景区岱崮地貌,历史文化景区刘洪文化园,椿树沟景区的加入,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景区业态,另一方面在集团内部形成协调互补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强化景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共同繁荣。”

4A级景区岱崮地貌旅游区同样成为振兴乡村的一个强有力抓手。当地政府与企业齐抓共管,对岱崮地貌实施保护性开发,从景村共建、农副特产、乡村环境治理、旅游精准扶贫等几个方面重点发力,把自然地质奇观、红色旅游、“三线”历史内涵等多种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

注册了“崮乡老农”、“岱崮红山羊”、“岱崮红公鸡”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当地特产商标品牌,与景区内农户开展订单种植;在驻地和周边村居,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养生基地;在交通、水利、村居面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旅游区与村居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统筹发展,结合各村区位及特色,升级村落功能及风格,既美化环境,又“一村一景”,保留原生态乡村的固有美感,达到“村居是景点、景点融村居”的效果。

此外,景区还与笊篱坪、公家庄、十字涧等5个村居73个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安排就业,提供农资种苗、土地参股、爱心捐助、农家乐、采摘园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传统种植变身盆景艺术 演绎缩地成寸的致富之道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盆景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人家;能摆案头赏心,可置屋角悦目。在兰陵县压油沟景区东北部的小东山村里,各色盆景遍布在房前屋后,点缀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走在白墙青瓦下精心打造的巷子里,幸福感油然而生:住在这里的村民一定畅享着丰饶美好的生活。

“村子自2018年开始种植盆景,成立了专业盆景合作社,30多户村民踊跃加入。小东山村坐落在压油沟田园综合体景区里,游客络绎不绝,为我们发展盆景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小东山村村党支部书记井永东说,“3年前还是个破破烂烂的小村子,2017年与压油沟田园综合体对接后,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在线上借力电商平台,线下招揽游客赏玩购买,常年聘请全国知名盆景大师对村民进行手把手的培训和指导,打通了产学研销的产业闭环,老百姓不用出村就能赚钱奔小康。”

小东山村真的很“小”:全村只有60户220人,土地355亩。“村民主要种植花生、地瓜、核桃等,年收入有限,极大地制约了村庄的发展。”据压油沟景区总经理吴佃富介绍,田园综合体规划公示后,小东山村由村党支部牵头将全村355亩规划土地全部流转入股,依托综合体投资建设,该村道路、绿化、自来水、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成,压油沟田园综合体按照每亩800元分红向村民返利,仅2018年村集体收入就达到了12.81万元。

通过景区安置就业,当地村民有了家门口打工的好机会,收入比之前种植农作物翻了几番。“景区主要依托老古村村落向周边辐射,目前是14个村,占地2万亩。”兰陵县仓山街道办事处压油沟社区主任朱德海说,“年轻村民可以承包经营景点立的美食街商铺,年龄稍大的村民去承担保洁工作,连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也能在摊点上售卖零食,总之我们让每个人都能在景区里找到适合的岗位,确保打通大家脱贫致富的渠道。”

“小东山村只是压油沟田园综合体二期项目的一小部分。”吴佃富介绍说,整个二期项目立足以农为本,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原则,计划投资7.5亿元,开发面积10000亩,其中水域面积36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分8大片区重点打造,建设高效、循环、生态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曾经无人问津的小东山村,成长为今日独具特色的盆景艺术村;曾经被列为山东省400个贫穷村之一的压油沟村,凭借“企业+政府+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一跃成为世界旅游联盟向社会推出的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之一。在这里,传统种植变成盆景艺术,演绎出缩地成寸的致富之道。

改善乡村生态 全域旅游促进产业全面升级

乡村生活美学馆、非遗文化体验馆、村居改成的民宿、老房子改成的小影院、整块玻璃搭建的咖啡厅……仅是一隅,已足够让人沉醉其中。提到沂南县全域旅游,一定绕不过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上海乡伴文旅集团在这里打造了一处柿子红乡伴理想村,把原舍柿家高端民宿和山野里满目田园风光尝试了最大程度的融合,这里的乡村更改了气质,那些心底的柔软和涌起的乡愁,渲染出了现代化乡村情怀、温度、梦和无尽的诗意。

朱家林吸引了18个创客团队入驻创业,天河本草园、十六园等18个农业新六产项目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郑州果树研究所、钓鱼小镇、法国安德鲁等项目稳步推进。“为了吸引游客,我们精心研发了植物昆虫标本制作、敲染、DIY草木香囊等五大类42种体验产品。”山东朱家林乡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从江说, “来到此地的游客很难想象朱家林原来是一个省定贫困村,全村352口人,常住村里的多为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由于没有像样的产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里工作生活,村子一般房屋无人居住,日久失修的院落里荒草丛生。”

1560亩地仅靠种植花生、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所获取的年收入屈指可数。而将土地流转出来成立合作社,把原始院落改造成现代民宿,就有望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家林园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2043户3813人,通过流转土地、园区服务、参与经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脱贫,先后成立3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万亩,2千余名群众参与管理务工,56处原始院落改造成现代民宿,收益群众5000余人,燕筑生态、朴门农业等18个创客团队,怀揣梦想,举家创业,他们依托创客空间、田园集市、田园客厅、常年举办论坛、沙龙,探索乡村建设,输出乡村产业。

沂南县的全域旅游格局渐成规模。正如沂南县委书记姜宁所说,全县党代会定下了“宜业宜居宜游”的基调,旅游与乡村扶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考虑旅游的需求。目前,全县已修成200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大部分宽6.5米,就是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将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开发等有效衔接,整合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资源向旅游倾斜。”

在此基础上,沂南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成立国有融资平台,先后为5家景区以及生态大道申请1.25亿元低息贷款。探索马泉休闲园点状供地、松山温泉低丘缓坡、新立村土地入股、竹泉村村企合作等旅游供地模式。连片规划开发铜井镇竹泉-马泉片区、马牧池乡常山庄片区、岸堤镇朱家林片区等5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涵盖了全县60%以上贫困人口。

马泉休闲园地处沂南县铜井镇,从一个遍地采石坑的荒山秃岭变成如今花果飘香的旅游胜境,盛大庆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作为马泉休闲园的创始人,盛大庆深知整山治水对于致富家乡的重要性。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他带着团队确定了立足生态修复优势,致力于打造集“有机林果生产、农业科技研发、农业休闲旅游和生态养老”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园区。

“从全国名地引进的名贵树木,刚开始有些‘水土不服’,我们的工作人员耐心养护,给它们‘扎针输液’。”盛大庆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我们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广泛应用果园生草覆草、果树简化修剪、绿色生物防控等先进农业技术20余项,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园区与周边11个村签订了荒山和土地流转合同,通过吸纳闲散劳动力务工等方式拓宽群众致富路,探索出:土地流转获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园经营得现金的‘一地生四金’旅游扶贫模式。”

事实证明,这一崭新模式不仅帮助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村民增收的双赢,也通过项目推进了与当地居民创业就业相关联的产业带动式发展,助力村民脱贫致富。“目前马泉基地二期工程初步规划5000亩,计划投资5亿元,将突出山水田园休闲养生的设计理念,重点打造水系景观、亲子乐园、养老养生、生态农业四大板块。”盛大庆乐呵呵地说,“下次再来,又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致了。”

【后记】对于乡村而言,农业是根。乡村不同于城市,振兴之后的乡村必然要更像乡村。一直以来,城市与乡村真正的壁垒,倾向于价值兑换的可能性。如今,对乡土价值的重新寻找,成了撬动乡村进步的一个有力支点,犹如眼前的巍巍蒙山亲亲沂水,借助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踏石有印!(作者:陈鸣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