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教你写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句子大全 2023-05-01 03:10:01
相关推荐

#写作#画虎先画骨,写文章也一样,要先设计好结构。

没有结构的文章,就算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过是一盘散沙,读过之后,不知所云。相反,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文章,即便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也能提纲挈领,直抒胸臆。

结构对于文章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设计一篇文章的结构呢?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本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在写作指导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称为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必备书,先后荣获“美国总统图书奖”、“国际图书奖”、“年度教育图书奖”。

作者是布兰登·罗伊尔,出生于加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教学主管20年。他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先后出版《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等经典著作,成为全球英文写作、语法、逻辑推理领域的标杆之作。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共分三个篇章:结构、风格和可读性,涵盖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这些写作原则曾被那些优秀的写作者反复使用,无论你是准备高考的中学生,还是准备论文的大学生,或是准备商业文案的职场白领,亦或是热爱写作的普通人,都能用得上。

布兰登·罗伊尔认为,写作包含四大支柱:结构、风格、可读性和语法,就像保持椅子稳固的四条腿。他将结构排在四大支柱之首,可见结构的重要地位。在结构篇,《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共列出了5条写作原则,归纳起来覆盖三个层面:句与句的结构、分段的结构和全文的结构,这三个层次的结构逐步搭建起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掌握并运用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写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文章。

1. 句与句的结构——使用恰当的连接

记得以前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让一位同学站起来念自己的作文,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他三句话离不开“然后”,最后还没等他念完,全班同学哄笑道“然后!然后!”

现在想来,像“然后”这样的口语连接词用着是方便,根本不用思考整个文章的脉络,完全不顾及读者的感受,只是顺着句子一路写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可读者就惨了,面对千篇一律的“然后”,就像开着匀速前进的汽车,没有转弯没有快慢也不知道终点在哪,不免心里产生不耐烦:“他到底想说什么?!”

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这种流水账式的表达呢?首先就是在脑子里要有这样一个概念——连接词。要知道,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是靠恰当的连接词搭建的。

布兰登·罗伊尔在结构篇中说道:“但是、然而之类的转折词被称作语言的交通灯,它们有四大作用:对比、举例、接续和总结。”

接续词就像绿灯,提示我们沿着相同的方向继续前进,如“此外、换句话说”;举例词就像绿闪灯,提示我们要减速注意,如“举个例子、研究表明、例如”;对比词就像黄闪灯,提示我们准备转弯,如“但是、相反地”;总结词就像红灯,提示我们即将达到终点,如“总之、因此”。加入了恰当的连接词,句子与句子的衔接关系就变得清楚明了了。

例如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的这段文字中出现的连接词: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通过连接词,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文字是总分结构。主旨是书籍越多,读书越不易。通过连接词“第一”和“其次”分别论述书多的两大弊端,通过“比如”举例阐述“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这个弊端。

其实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很容易在名人作家观点性较强的文章中看到这些的连接词。对于写作者来说,恰当使用连接词是需要一定功夫的,因为它要求你必须对传递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迫使你对创作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厘清条理,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加入恰当的连接词的过程本身也是锻炼逻辑思考的过程。

2.分段的结构——写在最后,呈于最前

那什么是分段呢?分段这个概念来自于高杉尚孝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在一个主题下,由整理过后的多个信息所形成的一个区块(可由几个段落形成一个分段)”换句话说,分段就是文章中的分论点的论述,分段内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分论点展开的,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几段话。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结构篇中,分段的结构原则是自上而下,开门见山。

布兰登·罗伊尔在书中说道:“经验丰富的写作指导老师在纠正学生写作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把总结放在文章的最开头,而不是结尾处。老师们常常会让学生写一篇任意主题的短文,完成以后走到每位学生面前,在完全不看学生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的情况下,直接圈出最后一句挪到文章开头。因为老师们知道,在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写的最后几行文字包含了文章结论。这个技巧被称作“bottom line on top”,即末行上移。”

所谓末行上移,就是先总结,再细节,写在最后,呈于最前。布兰登·罗伊尔将这种“末行上移”的方法称为“自上而下的写作法”。

在结尾进行总结是人类的天性,但为什么要将总结移到最开头呢?高杉尚孝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这本书中正好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接收者的负担。传递者一开始便告诉接收者目的地,然后再说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容易让对方放松心情,安心接收接下来的信息。

第二,传递者如果先说细节,再说结论,接收者在听取细节的过程中可能和你产生不同的结论,结果最后看到你的结论和他不同时,他会质疑甚至反对。

请对比书中给出的两位同事的对话:

“艾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如果你坐地铁去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你会看到桑迪文具店。你能去店里帮我买一包派通铅笔芯吗?”

“艾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我需要一包派通牌铅笔芯。去桑迪文具店买最方便。你可以坐地铁到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这家店就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汇的十字路口”

如果我是她同事,听到第一种表述,可能会再问一遍,怎么去那家店来着?当信息接收者最后才弄明白传递者的重点时,可能还要请传递者重复所有内容,才能记住细节。

我们写的大部分的文章是表达观点和想法,不是写侦探悬疑小说,不到最后一刻不揭晓答案,所以要先亮出你的结论,再通过具体细节慢慢论证,而不是跟读者玩猜谜游戏,不是谁都有这个耐心的。

综上所述,分段的结构最好是总分或者是总分总的结构。结论写在最后,但要呈于最前。

3.文章的结构——三元结构的魔法世界

一篇文章通常由几个分段组成,各个分段的中心思想汇聚起来得出一个最主要的思想,便是文章的主题。所以,安排文章的结构等于安排分段的个数和分段的顺序,同时要注意,相同主题的内容要放在同个分段当中。

首先来说分段的个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数字——三。大部分的写作指导书都建议作者将文章的主题分解成三个主要部分展开,如《精简写作》中就提到“三元结构在文学中的运用最为广泛”,《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自然也不例外。

“在写作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思考围绕三个关键观点或概念构建你的文章。”

不过,书中也说到,可以将分段设置成二到四个,只是推荐分成三个部分。

其次是分段的顺序。书中给出了6大基本结构顺序,包括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和因果结构。

这里简单说一下时间结构。时间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分段的顺序,先讨论最早发生的事情,再讨论后来的事情。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三个关键观点的演讲顺序,从出生的点滴,到事业的峰回路转,再到面对死亡:

“今天我想向你们讲述我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是串起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我在里德大学只读了六个月的书,但之后仍作为旁听生,呆了一年半后才最终离开。我为什么要退学呢?那要从我出生的时候讲起……我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和失去。20岁的时候沃兹和我在车库里开创了苹果故事……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大概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

除了时间结构外,还有其他结构同样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文章,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分段的个数和顺序。

最后强调一点,同一个分段内的所有内容都要紧紧围绕该分段的主题,否则会造成文不对题,偏离重点,比如《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中这个糟糕的例子:

某家网络公司为请款单处理的失误向公众写了一封道歉信:

“发生的原因是中心处理账单数据失误。以往部分数据库的使用费均延迟一个月请款,但是从今年四月起,我们改成在当月份请款。因此,四月份的请款单包含三月份和四月份的使用费。”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失误的原因是中心处理账单数据失误,我们大概会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失误原因的具体说明,但下面的内容却是在说失误的内容,四月份包含了三月和四月两个月的使用费。陷入了文不对题的误区。

短短5个原则,全方位涵盖了文章结构的各个层次。从句子的结构、分段的结构再到全文的结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结构篇的5条原则兼具实用性和普遍性,教你写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作为教科书级别的写作指导书,适用于所有想要认真对待写作的你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