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从吴晓波那里“偷师”学到的4个文字创作心得

句子大全 2023-01-14 06:11:02
相关推荐

阅读提示

个人转载本文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撰文丨大胯

最近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小册子,叫《如何进行企业史创作》,作者是吴晓波。

在这本小册子中,重点提到了几个关于文字创作的亮点,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1.什么叫“公共阅读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将某个选题、对象或人物写下来给别人看,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的描写对象是否具备“公共阅读价值”?

比如,如果你描述一名企业家,那么他的成长历程一定是从“本行业”的企业家逐渐变成“全行业”的公众人物的。这个过程也就是他的“公共阅读价值”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果他除了本行业之外的影响力越大,他的“公共阅读价值”就越大,那么他就越值得你去写。

2.用什么节奏来写一本书

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很多人的常规思路是“一气呵成”——比如,一天写1000字,一写写三个月或者半年。

吴晓波并不赞同这样的行为,认为这是一种疲劳状态,很容易导致书写好了,身体也垮了,家人也没有时间陪伴了,得不偿失。

他个人的写书节奏是:把写一本书的时间跨度控制在1-2年内,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收集资料和做笔记,其他的时间依旧保持写作之前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变。

也就是把收集资料和做笔记的时间穿插到生活和工作的碎片时间中去,这样就可以做到把写作的巨大压力分摊到日常的每一天当中。当资料和笔记整理差不多的时候,之后用来集中写作的时间就会缩短很多——一天写8000-10000字,一本书耗费1-2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身体也扛得住。

写作是持久战,不是疲劳战,保持体力很重要。甚至需要经常锻炼身体来提高体力,现在再想想为什么村上春树挺高产的原因——和他常年跑步,身体素质好一定也有很大的关系。

3.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行文节奏和修辞”

在行文节奏这点上,包括吴晓波在内,很多畅销书作家往往都推崇一种方法叫做:“短句短章能朗诵。”也就是说:

文中的句子最好简短一点,每句话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手机屏幕的宽度(一般在22-25个字左右);每个章节也要短小一点,不要动辄50页、70页,可以控制在10-20页左右即可;检查文章是否通顺易读的方式,就是看看每句话是否能够被轻松愉快地朗读出来,如果作者自己都读得磕磕绊绊,那一定不是好文字。在修辞这个点上,多多强化一下“类比”的技能,也就是说:把你想要表达的较为抽象的概念,用普通人都能够轻松理解的简单事物类比出来。

比如“科学”与“房子”的类比:

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但问题在于,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我们并不能把它称作房子,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也自然不能叫科学,

这类例子还得多靠平时生活中的积累,遇到一个停下来记录一个,时间长了,也就有了一个“类比案例库”,随手拿来就能用。

所有修辞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好的理解内容,而“类比”应该算是达成这种手段的最少必要条件。

4.如何解构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

吴晓波的解构方法很值得推荐,比如,他解构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的方法如下:

第一遍,看描写人物出场用了多少文字,场景切换用了多少文字第二遍,看细节描写用了多少文字,场景描写用了多少文字比如,他用这种方式解构过《光荣与梦想》的中文译本,很大部头的一套书。解构之后,整套书的行文结构就非常清晰了:

每章大概4万字左右,其中1-1.5万字是场景描述;另外1-1.5万字当中,用2000-3000字左右来做细节描述;中间的部分是靠公众媒体报道或是专家的论述来过渡。他还用这种方式解构韩剧。比如,韩剧最常使用的就是“5分钟一个情节”的节奏来推进剧情发展。

解构这个技能使用熟练之后,据吴晓波所说:就能够知道一本书当中,作者在哪些部分是偷懒的,哪些部分是他精力旺盛时写的,甚至哪些部分是别人代笔的都能够看出来。

这就逐渐能从简单地读书变成看懂门道的内行了。

祝吉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