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礼记》中 这句话太深奥(不同语境意思却大不同)

句子大全 2022-12-10 06:20:01
相关推荐

文|新咖醉文化

中国人崇尚“礼”。“礼文化”是中国文明独特的原生文化,后来也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中国人对于“礼”的理解和诠释全部跟儒家有至深的关系,可以说礼的文化就是儒家的文化核心。

但是究竟什么是礼呢?礼有大小之分,在国家的层面上,礼是关乎于社稷的,天地山川的祭祀便是大礼。可是对于寻常人来说,礼是小而繁琐的,也就是为人处世之中的礼节。

一个人的成熟来自于他的社会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如何在社会上能够做到人情世故中的迎往送来,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如何搞不懂这样的学问,那么就会在人际关系中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既然“礼”的文化是来自于儒家,那么就要从孔子那里学到“礼”的真髓。孔子终其一生就是在强调两种思想,一种就是内在的“仁”,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外在的“礼”。

孔子对于“仁”有过很多次具体表述,但是对于“礼”却一直没有直面到什么是具体的礼,或者说是没有一言蔽之,因为“礼”这个东西既是思想上的,又是行为上的,不能够轻易的下定论。

虽然孔子没有直面“礼”是什么,但在《礼记》中,孔子却断定了“礼”不是什么。在《礼记·曲礼上》中,孔子这样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从孔子认为什么不是“礼”中,我们也能够摸寻到“礼”的内涵。

什么叫做“来而不往”呢?如果是具体到个人来说,那么就是在生活中要做到往来有度,也就是跟别人有个良性的互动。

打个比方说,今天你和朋友一起上街,在吃饭的时候,朋友掏钱请了一顿饭,那么你就需要在下一次找个机会回请朋友一顿,这样才能算作是“来而有往”,也就是你做到了朋友交往中的“礼”。

孔子在前半句中,也说了“往而不来,非礼也”,也就是告诉世人,“礼”是相互的,是需要双方共同来维系的一种人情中的来往,没有单方面的“尽礼”。

人情往来是中国人的生活常态,这也在千百年的流俗中造就了中国的“人情社会”,所谓的“人情”,便是每个人对于“礼”的施与和索取,我今天请了你一顿饭,那么下一次你一定要回请我一顿,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在这种“人情”中的互动,通过一来二去的互动,便可以加深两个人之间的交情,这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技巧”和“规则”。

“礼”有大小之分,主要是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大小”,但是实质上却都是一种“来往交复”的态度。中国人依靠着对于“礼”的运用和理解,建立了社会运行的共同理念,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是在世俗的社会中鱼人打交道,就不得不遵守“礼”的运用和约束。

不论你是多么位高权重的人,或者是家徒四壁的贫民,都没有办法豁免“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中国“礼文化”。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是非常知名的一段情节。

想要从贾府那里得到一些救济的刘姥姥,最后在临走的时候,贾府的丫环又送衣服又送古董,金银钱财也是十分慷慨,十足的是富人救济穷人了。但是丫环们还是要求的刘姥姥等到秋收的时候,把庄稼地里的菜品蔬菜给贾府送些过来。

富贵至极的贾府,难道还有钱买不来的蔬菜瓜果吗?自然不是如此,这只是根植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礼文化”,就算是你再穷,我既然给你了东西,你自然也要反馈我一些东西,丫环们并不贪图一些瓜果蔬菜。

而是和刘姥姥在论“礼”,就算是刘姥姥庄稼地的果蔬全部要过来,在贾府眼中也是不值当什么,但正是孔子所说,“往而不来”也不是礼,所以刘姥姥也必须要给点什么东西来尽她的“礼”。

对于“礼文化”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中国人的“人情观念”,这样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则是大有好处的。“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寥寥的几个字后面,是有着非常深远的中国文化。

在不同的语境下,这句话也发挥着它不同的作用,不论是人情交往上,还是世俗事物上,中国人都需要用“礼”来衡量自身的行为。

这里是新咖醉文化,欢迎留言讨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