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句子大全 2023-07-31 06:13:01
相关推荐

之前学习语文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问,古人的文言文那么难懂,他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之乎者也”一样的说话吗?更有甚者想,自己如果穿越回古代去,是不是完全不能交流?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看的文言文其实也就是古人的书面用语,就跟现在的官方文书一样,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是书面用语,要求比较规范,但平时说话谁也不这么说,古人也是一样的。

在春秋以前,我们的文言文和白话差别不大,文言文也是脱胎于口语当中的。

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就基本定型了,更为神奇的是,定型之后的文言文两千多年就基本没变过,但是口语却一直在变化。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和朝代更替也使得我们的口语不断变化,官话也在不断变化。

唐朝以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就越来越大了,说话和写文章完全就变成了两回事。

有人问,既然都会说白话,干嘛写文章不用白话呢?

首先古人写文章用的纸没有现在那么容易获得,很多人还是在竹简,丝帛上写,要是写成白话文的话材料根本不够。如果一部十万字的书,换成竹简要三十多斤,要是我们现在动辄十百万的字,看一本书要拉一车竹简。为了省下材料,很多人也会选择用文言文写。

不过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唐宋印刷术也开始普及,这时候大家已经形成了文言文的习惯了,文化的传承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以即使条件已经得到了改进,大家还是会习惯用文言文进行书写。

而且,用文言文是知识分子才能用的,一般没读什么书的也写不出来,很多知识分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学识渊博,也会喜欢使用文言文,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了新文化运动。

其实古代也不是一直都在用文言文,比如说宋朝的时候,市民经济的兴起也带动了白话文书籍的繁荣,各种小说话本大多用白话,因为民众看白话文还是比看文言文容易。

在电视剧当中,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先生说评书,用的就是白话文。这个时候的白话文是一种半白体,不完全文言,也比较靠近现在的白话文,民众喜欢的才能更多获利,所以一些商家为了赚钱,也会大量印制白话书籍。

举个例子,宋朝时期有一段对话。

官府是这么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

大意就是一个女子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就说,从实招来,不打你。即使从语法上来说不是特别通顺,但是也能看懂了。

明朝时期的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他写圣旨也喜欢用白话文。比如说他曾经下过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这么通俗直白的语言跟现在完全没有两样。

清朝的时候,雍正皇帝和大臣交流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白话交流了,跟现在就没什么差别了。

比如说“我就是这样的皇帝,就是这个秉性。”

说了这么多,我们就知道,其实古人也是说白话的了,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他们也说白话,那我们穿越回去能不能跟他们交流?

前面说了,文言文没什么变化,但是口语在不断变化,古代和现代的口语发音还是相差很多了,同一个字的发音很可能不同,所以你说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你也跟听外语一样。

就比如说,青青子衿。

上古音(周、秦、汉)读音就是:cen cen cilumu lelumu中古音(南北朝、隋、唐)读音就是:ceng ceng ci ginmu近古音(宋、元、明、清)读音就是:cing cing zi gin

有语言专家认为,现在的粤语、闽南语、吴语等方言还是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的发音,但是现代的普通话读起来就没有这些发音了。

但是为什么发音不同的情况下,古人写的诗我们还是会觉得押韵,因为古代和现代的韵母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只是说声母有些变化,比如说上面的青青子衿,近古音四个字的韵母和现代诗一样的,只是说前面的声母有所差别,所以我们读起来还是会觉得朗朗上口。

说了口语,我们再来说一说古代的书面语。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大篇文言文一个标点都没有,一口气读下来快憋死了,现代汉语要是没有标点,或者是标点不同,那根本表达的就不是一个意思。那么古人为什么写作不加标点呢?

首先要说的是,古代有标点,春秋时候就有了。比如说下图

古代断句其实也不一定非要用我们现代的逗号和句号,有的也喜欢用一些“之乎者也”来,还有《离骚》里面的“兮”都可以用作断句,而且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有的人用圆圈,有的人用方块,有的人用点,各有各的喜好。

至于为什么还是有大量的文章啥也不标呢?

借用《古书的句读》里的解释: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亅(jué)"字,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所以很多书不标标点就是为了锻炼读者的阅读能力,古人在天天阅读训练的情况下,已经掌握了根据语感断句的方法,所以对他们来说,断句的难度不会那么大。但是这种情况的弊端非常明显,写的人和读的人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理解偏差也时有存在。

所以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回到古代,也还是好好呆在现代吧,因为很有可能去了那里我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也没人能够听懂我们的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